澳门3044永利官网
通知公告
首页通知公告 正文

转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 发布日期:2012-11-26 】    作者: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鲁政发〔2012〕42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2日

  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1〕15号)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省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入点,深入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和人才强省等重大发展战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有力推动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全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立足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海洋开发等“四新一海”为重点,加快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特色产业集聚工程,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平板显示、无线射频识别(RFID)、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容错服务器、高性能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软件、智能家电、光通信系统、新型电子材料等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新突破,集成电路设计、测试、封装等产业链基本形成,成为带动产业快速增长的新生力量。

  2.新医药和生物产业总量全国领先。生物技术及产业快速发展,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2010年纳入国家统计范围的183家生物企业中,我省有42家,居全国第一位。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生产体系,总体规模居全国第一位。

  3.新材料产业特色明显。在高性能纤维、高分子材料、有色金属和精品钢、陶瓷材料等领域,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和特色产业链。拥有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73家,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1.5%;涉及新材料研究开发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近30家,拥有专业科研人员3800多人。

  4.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建成一批太阳能光伏项目,拥有转换效率世界领先的30MW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生物质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纤维素资源生物炼制、生物质大型气化、秸秆压缩成型、大型沼气、生物质发电等方面,相继开发出一批先进技术和生产装备。风能产业发展较快,在沿海陆地及海上规划建设了一批百万千瓦级风电场,涌现出一批骨干风电设备生产企业。核能利用产业取得突破,海阳、荣成核电站项目顺利推进,涌现出一批国内领先的核电装备制造企业。

  5.海洋开发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海洋生物育种全国领先,先后引领了我国海水养殖的5次蓝色浪潮,使我国水产业完成了“海水超过淡水,养殖超过捕捞”的两大历史性转变。海洋药物产业发展迅速,开发出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海洋药物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等产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竞争力较强的行业骨干企业。

  6.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良好。新能源汽车电机、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成效明显,锂电池、感应电机、永磁电机、控制器及车用空调等产品实现产业化。中通客车等一批企业列入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目录,推广应用与示范扎实开展。

  7.高端装备制造业实力迅速增强。在重型汽车及发动机、船舶及新型交通设备、清洁生产设备、现代农业设备、工程机械设备、环保及检测设备、大型专用机械设备等领域优势明显,拥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拳头产品,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

  8.节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加大了节能节水、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等关键技术、装备、产品的研发力度,初步建立了集研发、生产、应用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节能环保企业已达26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年实现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集中支持了三个“节能100项工程”,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能耗水平明显下降;组织实施了“循环经济123”工程,循环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高,2010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六位。

  1.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步伐加快。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和过程研究所暨二期工程、中科院量子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暨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相继落户我省;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光电所、中科院软件所相继在青岛、烟台设立研发基地;新建或筹建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一批省级科研机构。

  2.研发平台数量迅速增加。拥有1个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心)、3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9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新建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和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新增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

  3.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大幅增长,一直稳居全国前6名;5年内累计获得国家级成果奖励150余项,总量居全国前列。济南、青岛、烟台进入我国首批17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5家,总数列全国第一位。培育了5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其中3家被批准为国家试点联盟。

  (三)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围绕重点领域,瞄准技术开发、产业化等关键环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财政支持方面。科技投入稳步增加,研究试验与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R&D/GDP)持续提高。相继实施了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新能源产业发展计划等,蓝黄两区建设专项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科技创新重点倾斜。

  2.创投支持方面。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和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均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投资方向。设立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投基金,已经获批的4只中央和省财政参股的创业投资基金将专门扶持海洋开发、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

  3.税收优惠方面。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科研用品进口关税减免以及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财务负担。

  4.信贷支持方面。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明确要求全省信贷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倾斜,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与省直有关部门建立了生物产业融资会商工作机制,拿出专项信贷资金扶持生物产业发展。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新突破,是我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极大促进新技术突破和新兴市场开拓,为我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同时,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竞争也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国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内需市场快速增长,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重点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了在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方面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山东发展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了相当规模,形成了系列优势和特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我省研发投入不足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我省R&D经费支出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创新型领军人才以及管理型、实用型复合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区域竞争压力增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东部发达省市再造新优势、中西部地区实施赶超跨越战略的重大举措,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

  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立足优势领域,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采取有力措施,着力突破薄弱环节,加速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新趋势,准确把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特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医药和生物、海洋开发为重点,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提升全省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发挥积极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规划的引导作用,针对科技开发、产业化、产业振兴、市场培育等关键环节,加强组织协调,健全激励政策体系,完善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2.科技先导,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立足优势领域,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打造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原始创新,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和智力支撑。

  3.重点突破,开放拉动。选择具备一定产业技术基础、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优势领域,瞄准国际国内市场空白点和薄弱点,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集群,尽快形成竞争新优势;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4.链条延伸,集聚带动。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一批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工程,通过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和产业向园区集聚,培植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产业聚集区。

  (三)发展目标

  1.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R&D/GDP达到2.2%,重要骨干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培养一支掌握世界前沿技术的人才队伍,发明专利质量大幅提升,数量力争跻身全国前列。

  2.竞争优势大幅提高。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市场竞争环境更加优化,政策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关键技术与自主品牌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参与国内外分工的层次不断提高,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3.引领带动能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左右,形成技术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特色优势突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到2015年,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0%,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带动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劳动就业的主导力量。

  四、发展重点

  (一)新材料产业。充分发挥我省新材料产业基础优势,加强产业链高端产品研发力度,基本形成产业链高端产品有突破、特色产业链较为完善、产业链产品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发展更加集聚的格局。

  1.高性能纤维。充分发挥高性能纤维技术和产业优势,依托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开发成套装备,生产高端制品,打造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玻璃纤维四大产业链,满足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需求,建设我国重要的高性能纤维研发和生产基地。

  专栏1:高性能纤维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突破高性能纤维快速、平稳、连续化生产控制、油剂工艺、纺丝方法、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完善在线检测和控制方法,实现碳纤维原丝生产线设备、高效环保氧化炉、碳化炉等主要设备国产化,实现CCF700级碳纤维千吨级产业化,完成CCF800级碳纤维中试,建设CCF800级碳纤维生产线,开展M40级及以上级别的高模量碳纤维的研发和小试。在完善后处理的基础上,建成百吨级间位芳纶长丝生产线,实现间位芳纶短切纤维年千吨级产业化、扩大对位芳纶生产规模。突破超长原丝和油剂制约,实现千吨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业化。突破高强高模玻璃配方、纤维改性、无损伤控制、废丝再利用技术,研发玻璃纤维废丝回收粉碎关键装备,建设8万吨级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和万吨级风电叶片用织物玻璃纤维示范生产线。

  2.特种高分子材料。重点开发甲笨二异氰酸酯(TDI)、新一代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及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等异氰酸酯生产工艺及成套生产设备,加快实现聚氨酯主要原料尤其是高附加值异氰酸酯的产业化,打造以万华工业园为重要载体的聚氨酯研发和生产基地。重点开发含氟聚合物和膜材料,打造特色产业链。

  专栏2:特种高分子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针对异氰酸酯生产能耗、污染、收率、质量等主要制约因素,突破超大规模清洁化MDI制造和大型TDI制造成套技术,建设60万吨/年MDI和30万吨/年TDI产品装置。实现万吨级高附加值ADI等关键单体产业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究非光气化法制异氰酸酯技术,实现非光气法异氰酸酯千吨级产业化。

  突破多元共聚合技术、单体回收技术和后处理技术,实现聚乙烯-四氟乙烯树脂千吨级产业化。在突破引发剂系统、新一代聚合技术和控制技术基础上,实现超高分子量聚四氟乙烯千吨级产业化。突破中试技术,实现薄膜级聚偏氟乙烯千吨级产业化。

  突破关键单体合成技术、多元共聚合技术和连续成膜技术,研制关键装备,形成100万平方米燃料电池用全氟离子膜的生产能力及原料的配套能力。加快氯碱全氟离子膜推广应用,实现在全省推广率达到80%以上、在全国推广率达到30%以上的目标。

  3.特种金属材料。积极开发新型合金功能材料,加快镁铝合金、硅铝键合丝、高性能电子铜箔、环氧玻璃布基覆铜板、集成电路用低弧度金丝、纳米金等新型材料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培植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集群。

  专栏3:特种金属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突破镁铝合金挤压能力、挤压延伸工艺、大幅宽断面、复杂形状一次成型、挤压精度等关键技术,实现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艇、汽车等特殊需求用镁铝合金材料的产业化。

  突破电解铜箔高精度高纯电解液过滤、有害杂质的去除、新型电解添加剂、环保型合金化、无铬防氧化等关键技术,开展压延铜箔机理研究,掌握高压延、高精度核心技术,实现超高温延伸率挠性板用、高功率密度逆变器印制板用系列铜箔产业化。

  突破键合丝用原料纯度、晶相组织控制技术,提升键合丝强度和延伸率等关键参数,实现金、铝等金属键合丝产业化。

  4.精品钢新型材料。重点发展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和工模具钢、高速铁路用钢、高等级造船及海洋工程用钢等关键钢材新品种,开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技术攻关,促进建筑钢材升级换代,着力打造精品钢材产业基地。

  5.功能陶瓷。加强信息功能材料、纳米尺度薄膜与粉体材料、能源与生物功能材料、磁性电子材料等陶瓷材料的技术开发,积极推进无铅、无镉以及纳米基瓷料等节能环保陶瓷的创新和产业化,建设我国重要的功能陶瓷研发生产基地。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动我省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

  1.物联网。以建设“智慧山东”为目标,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核心芯片、关键设备制造等方面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共性需求,建设国际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测试、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培育、扶持一批物联网龙头企业,促进物联网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等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在典型领域开展基于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物联网示范应用;积极参与物联网操作系统及中间件平台等基础性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制定,逐步完善物联网研发体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基础数据库,初步建立起我省物联网标准化体系。到2015年,初步将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行省份。

  2.云计算。通过海量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低功耗技术等云计算技术整合现有各类计算资源,建设山东省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各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基于云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于政府的电子政务平台,服务于科研院所的研发、示范平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实践平台,服务于重点区域的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于IT企业的研发、测试平台,服务于制造企业的两化融合促进平台;加强对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统筹部署和科学规划,促进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

  专栏4:物联网与云计算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以物联网感知技术和无线射频(RFID)产品为重点,开展射频识别与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网络体系结构、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标准化等5类技术研发,建设智能城管、智能水利、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智能矿山等物联网示范工程;

  突破虚拟化、云计算应用支撑平台、云安全、云存储等核心技术,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

  3.下一代通信信息网络。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施“宽带山东”战略,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开展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和试验;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实现网络间互联互通和各类业务融合;开展量子通信技术研发,突破量子通信网络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开发远距离、高速率量子通信实用化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加快其在政府、金融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专栏5:下一代通信信息网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研究适用于下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和三网融合应用的网络产品和物联网关键设备,主要包括能够提供端到端服务质量(QoS)、支持多功能多业务、安全的网络技术及设备,智能光网络传输设备(ASON),多业务传输设备,高速光器件(有源和无源),适用于三网融合的统一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网关以及接入网统一网管系统、专用芯片及设备,3G增强/长期演进型技术产品,以及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含移动互联网)的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专用芯片、操作系统、业务平台及应用软件。

  4.高性能集成电路。以集成电路设计为突破口,以通信、计算机、工业控制、信息安全和应用电子产品为依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和相关产业,形成配套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专栏6:高性能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研发高性能传感器及关键芯片、高速集成电路技术及芯片、线宽65纳米以下的纳米级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封装和测试,设计、开发智能存储卡控制器芯片以及整机所需的各种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和系统级芯片等一批关键技术,加快推进产业化。

  5.高端计算机。重点发展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高端服务器和高密度、低成本的通用型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服务器、设备磁盘阵列,巩固发展我省高端服务器的领先地位;同时积极发展高端容错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等行业专用计算机产品,加快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开发计算能力千万亿次、存储容量为千万亿字节(PB)级的高性能计算和存储环境,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积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和产品,大力发展计算机外围设备和配套件产业,拉长产业链。

  专栏7:高端计算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研发可信计算技术,基于国产CPU、OS的整机设计技术,高端服务器及配套软件,云计算模式下的新型终端、新型云计算结点、网络存储及海量存储设备,大容量高速率的移动存储器,固态硬盘(SSD)以及PB级海量存储管理集群文件系统,面向超大规模复杂数据的分级和虚拟化存储管理系统等一批关键技术,加快推进产业化。

  6.新型显示。超前布局新型平板显示产业,搭建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平台,以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为重点,突破AMOLED基板、真空镀膜、薄膜封装等共性技术,支持AMOLED面板产业化;开展3D显示、电子纸、激光显示等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液晶电视、OLED电视、激光电视、三维电视等数字电视。

  专栏8:新型显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研发大屏幕高端LED显示、TFT-LCD、PDP、OLED显示、场致发光显示(FED)、激光显示,3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及器件,研发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玻璃基板制造等关键技术,研发LED背光源、高亮度LED外延片和芯片及封装等关键技术,加快推进产业化。

  7.高端软件。加强基于网络的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积极开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环境下的新型软件业态和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研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音视频、智能控制、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嵌入式软件;进一步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努力提升我省软件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到2015年,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2500亿元,年均增幅25%以上。

  专栏9:高端软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研发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和网络(云计算)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支撑软件、多媒体数据库以及检索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等核心支撑软件,研发基础中间件、云计算资源自动调度管理中间件、面向应用的中间件等一批关键技术,加快推进产业化。

  (三)新能源产业。以产业链打造为目标,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推进页岩气开发和智能电网建设,实现新能源装备生产和示范推广应用协同发展,大幅提升全省新能源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1.太阳能。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和技术,不断提高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积极开发适应不同环境和用途的太阳能热水器,大力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温集热管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研发生产规模化光热发电成套装备;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快推动建立太阳能规模化应用。到“十二五”末,把德州、济南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太阳能产业基地,形成潍坊、东营、威海、菏泽太阳能产业集群。

  专栏10:太阳能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研发高效率、低成本、新型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中、高温太阳能发电技术与设备,兆瓦级以上光伏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兆瓦级以上大规模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系统,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及装备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推进产业化。

  加快推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小区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等的推广应用,实施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开展地面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建设;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推进光伏、光热发电站的商业化建设。

  2.风能。研究开发风电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重点发展大容量风电机组、机械传动、运行控制等子系统,形成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发电机到风电机组的产业链,建设国内重要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规划实施一批海陆大型风电场的建设,分步实施加快推进。

  3.核能。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稳妥推进海阳、荣成第三代核电站建设,实施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备第四代核能系统安全特征的石岛湾示范工程。鼓励核电装备关键部件的研发生产,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加强系统设计和设备研发制造,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装备品牌,建设烟台、威海等核电装备制造基地及配套材料产业园区。

  4.生物质能。发挥我省雄厚的产业基础、先进技术和原料来源优势,突出发展生物质直燃、气化、沼气发电以及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发电等,力争“十二五”末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10万千瓦;大力推进生物质及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稳步开展生物液体燃料生产试点,开发以秸秆等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气和成型燃料,推进微藻提炼航空燃油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实施能源作物种植基地示范工程;加快突破生物沼气利用关键技术,继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场沼气工程、工业有机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沼气工程,建设一批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沼气发电站;大力发展生物质锅炉、物化转换成套装备、沼气发电机组等生物质能装备的研发制造,提升全省的生物质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

  专栏11:生物质能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研发非粮作物生物燃料乙醇及副产品联产技术,农业废弃物生产高值生物燃气技术,生物质热解、气化燃料装备与技术,生物质直燃、混燃和气化供热/发电装备与技术,垃圾、垃圾填埋气和沼气发电装备与技术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装备,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化,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巩固我省生物质装置制造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5.页岩气。积极开展页岩气资源调查与评价,依托山东能源集团等骨干企业,通过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突破水平井分段压裂等关键技术以及生产装备,尽快形成规模生产,争取在这一新兴能源及其技术装备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6.智能电网。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建设,推进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突破和应用,支持电网企业进行智能化电网改造,实施新能源和智能电网融合工程,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四)新能源汽车。鼓励我省现有汽车生产企业,围绕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动力等国家扶持发展方向,不断提高研究开发水平,大力开展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基地,带动环保动力电池、节能电机、汽车电子等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发展。

  专栏12: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研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质材料的制备技术,大容量锂动力电池成组技术,高效节能电机,稳定高效的电动控制系统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

  积极争取国家新能源汽车牌照,扩大纯电动、混合动力新能源客车、乘用车和其他多功能车的生产规模,培育新能源汽车整车骨干企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制定出台新能源汽车管理办法,强化财政补贴引导,继续开展新能源客车的示范推广,规划建设标准化充电站、加气站等基础设施。

  (五)节能环保。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开发节能环保新产品,拓展节能环保产品示范推广领域,重点发展节能技术及装备、环保技术及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推进环境服务业加快发展,为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保障。

  1.节能技术及装备。鼓励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加快突破高效节能锅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绿色照明、节能监测等一批节能新技术和新装备,为全省节能减排提供技术装备支撑;加大余热余能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节能机电、绿色电器、照明器具建材等节能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创新能源管理模式,推行合同新能源管理新业态,以制度变革推动节能目标的实现。

  2.环保技术及装备。围绕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目标,以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中心,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等的开发和产业化。积极鼓励研究开发“三废”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和装备,提高环保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成套能力,加大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示范推广力度。实施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对钢铁、发电、焦炭、化工、造纸、印染、发酵等重点行业的环保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促进污水、废气以及固体排放物的回收处理和综合利用。

  3.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围绕减量化、再制造、资源化、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重点在化工、机械、建材、冶金、有色等行业实施共伴生矿资源、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资源再生利用及餐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循环利用示范工程,积极推广工业余热、工业废水、高炉煤气、废旧设备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新技术,示范推广循环经济关键装备,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专栏13: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研发燃煤工业窑炉改造技术,锅炉等离子点火技术,工业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电机系统节能控制及改造技术,热电冷等联产联供技术,垃圾分选、破碎、生化脱水等预处理和综合处理技术与装备,城市及农林固体废弃物处置及能源利用技术,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复合材料、工程结构制品等技术及设备,电厂粉煤灰及煤矸石、冶金废渣、低品位矿及尾矿废渣、建筑废弃物等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贵金属资源二次高效回收利用技术,危险废弃物处置技术及设备,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等,加快示范推广,促进产业化。

  (六)新医药和生物产业。面向健康、粮食、环境等重大需求,以新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化,促进产业集聚,打造生物经济强省。到“十二五”末,医药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4500亿元,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1.新医药。针对市场需求,根据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基础和特点,以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为重点,开发生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创新药物,同时重视对通用大品种药物、重大非专利仿制药物的开发生产,加快建设以山东国家综合性新药创制大平台为核心,以鲁中(济南、淄博、潍坊)、鲁南(济宁、枣庄、临沂、菏泽)、半岛(青岛、烟台、威海)等三大新医药产业聚集区为重点的新药创新体系,推动新医药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专栏14:新医药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重点

  突破高效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大规模高效分离等关键技术,开发生产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多肽药物、核酸药物、新型抗生素、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等一批生物技术药物;突破绿色合成、手性拆分、晶型制备等关键技术,开发生产一批以手性药物、合成与半合成化学药物为重点的化学创新药物;加强近红外光谱、在线控制、指纹图谱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发生产一批重大创新中成药,建设一批道地药材标准化种(养)殖基地;突破智能化、小型化、精确化关键技术,开发生产一批新型诊疗设备、生物医学材料、生物芯片以及医学信息技术系统等。

  2.生物育种。抓住国家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和转基因重大专项机遇,依托我省优势育种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基因工程、分子育种、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航天辐射育种和杂种优势等生物高技术为先导,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林牧渔优良品种,进一步强化在全国生物育种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育种基地。

  专栏15:生物育种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重点

  加强分子生化标记、转基因、远缘杂交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培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效、抗除草剂、抗病虫害、抗逆的重要农作物良种;加强基因图谱、分子遗传标记、克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培育一批优质畜禽新品种;加强先进育种技术的集成应用,培育推广一批优质、耐储运、抗病虫害的蔬菜、水果专用品种;加强组织培养、转基因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培育一批速生丰产优质林木和名贵花卉新品种;加强生物工程快速育种和繁育技术的应用,选育一批抗逆性强、品质好、生长快的水产新品种。

  3.生物制造。充分发挥我省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和工业发达优势,应用优良菌种选育、生物发酵、在线控制、高纯度过滤、新型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加强技术集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实现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微生物制造和生物基材料两大新型产业,尽快实现由生物制造大省到强省的跨越。

  专栏16: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重点

  加强酶工程、基因工程、代谢工程、微生物分子选育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开发生产新型半纤维素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新型酶制剂产品以及高附加值氨基酸、核苷、有机酸和多元醇系列新型微生物发酵产品;重点突破高效生物反应器、大规模高效分离等关键技术,开发生产聚乳酸、聚对苯二聚酸丙二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生物基合成高分子材料,聚羟基烷酸酯、聚氨基酸类和生物多糖类等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以及1,3-丙二醇、乳酸、丁二酸和琥珀酸等生物基平台化合物。

  (七)海洋开发产业。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精细化工等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加强技术集成与专业分工,培植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带动能力强的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建成集海洋科技开发和资源勘察、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高端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全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1.海洋生物产业。加强海洋生物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新材料等系列产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把胶东半岛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

  专栏17:海洋生物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重点

  加强基因工程、生物提取与合成、超临界、膜分离、纳米技术等关键技术集成,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生产治疗肿瘤、感染、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艾滋病、老年性疾病等系列海洋药物;以藻类、贝类、低值鱼类、棘皮类等海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开发以海洋不饱和脂肪酸、甲壳素、蛋白质、糖类和传统海洋药用生物有效成分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系列海洋健康食品、功能食品和化妆品;以海洋生物提取的壳聚糖、海藻多糖、胶原蛋白等资源为主,重点开发绿色无毒、可生物降解的医用生物材料、药物载体、表面活性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2.海洋工程装备及高端船舶制造。按照自主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监测、海洋工程建筑等领域为重点,建设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在沿海地区合理规划布局一批海洋工程装备重点项目,把胶东半岛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

  专栏18:海洋工程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重点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重点发展海洋油气开发、临港机械、海水淡化、海洋电力、海洋仪器、海洋勘测海底布缆等装备以及重载集装箱、大吨位客货滚装、豪华游艇、邮轮等特种船舶及船用配套产品;加强声、光、电等多学科集成优势,开发特异灵敏耐腐蚀的各类传感器、海洋环境声学探测技术装备、海洋突发性污染灾害事故应急监测便携式快速测定仪、海洋遥感技术装备等,实施以海洋水文预报、海况预测预报、海底通信及现代海洋观测为主的“数字海洋”工程。

  3.海洋精细化工产业。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加快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突破海水提取绿色生产工艺,加快发展以海水淡化、盐化工一体化等为主的海水综合利用工程,积极发展以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水淡化新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系列产品为主的海水化学新材料产业,完善现代海洋化工产业链,逐步形成以高端产品为主的产业新优势,建成我国重要的海洋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4.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积极开展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洋风能区划及发电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加快推进万千瓦级潮汐电站、百千瓦级波浪和海流能机组技术及相关设备的产业化,鼓励开发温差能综合海上生存空间系统,推广应用海洋生物质能技术,建设海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试验基地,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我省良好的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以大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数控加工装备、轨道交通设备、通用航空装备和石油装备,加大重大技术攻关力度,促进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变大变强。

  1.数控加工装备。加快突破机床主机设计等关键技术,提升整机和关键功能部件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重点研发生产多功能卧式(立式)数控机床、车钻铣磨复合加工中心车床、数控专机生产线、大型压力加工成套设备及智能伺服刀架、高速精密电主轴、磨具磨料等数控机床配套功能部件。发展工业机器人等数控加工装备,提升智能化控制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专栏19:数控加工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研发突破高精密车、铣数控机床,车铣复合机床,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高速切削刀具,大型数控锻压机床及生产线,新兴工业机器人及其在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面向残障人员、无障碍行动的辅助机器人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推进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形成包括主机、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

  2.轨道交通设备。围绕“高速载重、安全经济、快捷便利、节能环保”的发展目标,突破空气动力学分析、牵引传动与制动、运行控制、轨道结构、关键材料及部件等关键技术,继续做大做强重载货车,开发新一代更加舒适安全的高速列车、新型地铁和轻轨机车等轨道交通装备。支持配套企业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的开发生产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设备研发生产基地。

  3.通用航空装备。抓住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机遇,围绕航空技术研发、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市场开拓与服务,引导通用航空设备、航空维修和服务业全面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通用航空装备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

  4.石油装备。面向国内外石油钻采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产品,增强我国陆地和海洋深部石油的钻探开采能力,提高二、三次石油开采的采油率,建设全国重要的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

  专栏20:石油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重点

  加快研发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复杂深井钻井技术及装备、气体钻井技术及装备、膨胀管技术及装备、三次采油技术及装备等大型化、深海化、专业化油气装备和技术,加快推进新型石油勘探、钻井、采油、集输等系列产品的产业化。

  五、重点工程

  (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立足全省实际,持续推进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抓好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级新药研发综合大平台、量子通信研究院、超算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争取新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建50家国家级平台,支持50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参与省部共建,新建500家省级平台。二是继续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包括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在内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增强全省创新资源的共用共享能力,提升整体创新的效率和水平。

  (二)产业集聚发展工程。顺应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加快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园区和基地集聚发展。一是充分发挥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载体作用,逐步把高新区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区,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园区。二是调整优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的产业布局,推行“园中园、区中区”模式,着力打造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三是发挥现有高技术产业基地的作用,打造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四是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按照全产业链模式,带动中小型关联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专业性强、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

  (三)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积极落实“人才强省”战略,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理念,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专家、创新型团队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是实行高层次人才无障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万人计划”和“泰山学者”等各类高端人才。二是加大对基础性人才的培训力度。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共建,加强对企业在职人员和当前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三是创新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四)新兴市场培育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国际国内新兴市场的支撑。一是结合我省实际组织实施重大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制定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推广应用计划,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发挥的重大技术和产品,有序开展应用试点示范,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带动产业发展。二是建立宽松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制定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门槛,适时调整政府采购目录,优先采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生物制品、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三是建立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信息,引导企业主动规避贸易壁垒、汇率波动等风险,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保障。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建立科学决策机制,成立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规划引导,科学分解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政策引导,合理配置人才、资金、土地等各类要素,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综合效益;建立考核制度,尽快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工作,加强形势分析与监测,定期检查,及时督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1.大力发展民间投资。落实增加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升级,促进民营企业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

  2.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结合,以企业为主导,通过技术转让、参股等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科研机构主动与企业建立紧密的经济、科技合作关系,形成资源共享、技术共创、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新机制。

  3.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深化行政审批、财税、投融资、土地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深化开放合作,拓宽发展新空间

  1.强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完善合作机制,支持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国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外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到我省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和重大专项;鼓励海外人才携科技成果到我省进行产业化;吸引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和国际知名专家到我省兼职。

  2.提高利用外资产业技术水平。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更多的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外商到我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到我省投资创业;鼓励外资企业到我省设立合作基地和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软件、医药等服务外包产业。

  3.开展全方位的国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国家级科研院所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和分中心。鼓励国内各研发机构申报和参与我省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促进省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和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地区和城市的对接与合作。

  4.支持企业跨国经营。鼓励我省企业到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境外收购、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国际创新平台,共享人才、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运用先进的研发手段,不断开发先进技术和产品,培育国际品牌,为国内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支持我省高技术企业到境外开发战略资源,设立海外生产基地,建立全球营销网络,拓宽发展空间,提高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组织企业联合走出去,参与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建立健全我省境外投资企业信息库,定期发布相关信息,为省内企业境外投资和开展合作提供服务。

  (四)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支撑

  1.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级财政进一步优化现有专项资金支出结构,每年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不少于10亿元,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培育等。各地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上下配套联动的资金投入机制。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现有税收优惠政策。

  2.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新模式。每年筛选确定一批省级项目、重点产业链和重点产业基地,主动与金融机构对接,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扶持。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的扶持,鼓励政策性信贷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引导设立一批专业担保公司,扩大担保资金总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3.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境内外上市步伐,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到主板、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选择一批信用等级高、还本付息能力强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区域聚集企业发行企业集合债和集合票据。鼓励非上市企业充分利用场外交易市场进行股权交易,完善发展全省统一的股权场外交易市场,推动一批高风险、高收益、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融资。

  4.加快推动创业投资发展。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特别是积极争取设立中央财政参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设立地方财政参股的创投基金。鼓励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投资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吸引央企、民企、外资等各类社会资本在我省设立创投基金,助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5.实行优惠的土地政策。各级政府应优先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供地,对属于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

  6.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依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发挥优质资源富集的优势,尽快建成国内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以各类园区和基地为载体,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避免盲目布局、重复建设。培植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配套发展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链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式发展。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11月2日印发